全国"西装面料"品牌质量排名情况

定制西装 价格-舟山个人西装定制费用

鲁泰纺织品(中国名牌,山东淄博鲁泰纺织股份,十佳纺织品品牌)

阳光纺织品(中国名牌,江苏阳光集团有限公司,十佳纺织品品牌)

如意纺织品(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山东如意科技集团)

澳洋纺织 (中国名牌,江苏澳洋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十佳纺织品品牌)

华芳纺织品(中国名牌,江苏张家港中国华芳集团,十佳纺织品品牌)

德棉纺织品(中国名牌,山东德棉集团,十佳纺织品/面料/布料品牌)

百家坊(中国名牌,浙江省舟山市弘生集团,十佳纺织品品牌)

美欣达(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浙江美欣达印染集团

)宏达纺织品(中国名牌,汽车内饰布料龙企业,浙江宏达经编股份有限公司)

新野纺织品(国家大型纺织骨干企业,河南新野纺织股份有限公司)

李存修的李存修个人难忘的几段经历

1968年6月18号从山东烟台进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四川,当时大西南的“”进行的正烈。全国被分配入川的大学生都被安排接受“再教育”,工科的进工厂,文科的进农场,李存修进了离成都不远的四川新都国营农场。

先后进场的好几十位场友,只李存修一人是地区级小城市学校的毕业,其他大多数是国内大城市名牌大学,每人头上都有着闪亮的光环。学生的花名册上,排在最后一名。工资最低,待遇最薄,看**、打预防针、领工资等都要按次序站在尾巴上。经过不到半年的拼搏奋争,利用田径运动员的身体优势,劳动中事事争先,吃苦耐劳,积极为农场文艺宣传队编写快板书、三句半和数来宝等节目,即从最后一位被“移植”到第一位,成了学生队的队长,被评为全省劳动模范,四川成千上万正在劳动锻炼的大学生只评上了两位,成了“代表人物”。 “”结束之后,邓小平应邀访美。在华盛顿的“白宫”南草坪总统安排的欢迎会上,丹佛的一曲民歌打动了邓小平,两人成了朋友,邓当场向丹佛发出了邀请。

三年后,丹佛应邀来到中国,李存修被安排陪同他游览了西藏各地。美国人想见到这位世界大明星十分困难,李存修却以一位翻译身份与他同吃、同住、同游,一起度过了近十天精彩的高原生活。

临别的前一晚,丹佛主动提出要为身边拉萨第二招待所的六个人(当地藏语陪同、司机、厨师、两个服务员、门卫进行一场“答谢演出”。按他的要求,在餐厅的一个小房间里安排了一张方桌,四周摆上七、八个木凳,丹佛在桌上边谈边唱:《乡间的小路》、《送给我的爱人》等等,一连就是十多支。李存修将歌词译成普通话,再由当地翻译小马译为藏语。发生在西藏高原上的这样的演出,在世界别处是绝无仅有的。

行程结束后,丹佛与李存修成了朋友,两人互通信息,互寄信物。他委托自己的妻子将六盘高质量的密纹唱片直接寄到李的家中。遗憾的是,丹佛56岁时自驾飞机在旧金山海湾失事。1998年,李存修曾到丹佛的故乡科罗拉多州丹佛市进行凭吊、缅怀。 在农场劳动锻炼过程中,约好一位同是大学外语系毕业的室友,进行了近两年“疯狂式”的英语对话,就是两人之间不说国语。而且还坚持听英语北京广播,所以离开农场不久,就考取了门槛很高的国家英语口语翻译。在四川省外事办和旅游局十年的翻译实践中,曾担任过多次重要的如接待海外的国王、部长和大使等翻译任务,让自己的外语水平得到很大的锻炼和提高。

1986年7月,应邀参加在山东烟台召开的全国中青年翻译家经验交流会,每省只有2—3名代表。李存修在会上作了《文学翻译的艺术效果》的演讲,得到当时入会的老一代中国著名翻译家们如姜椿芳、叶水夫、孙绳武、许国璋、李越然、刘德有、冯亦代和傅惟慈等一致好评,发言稿发表在当年《中国翻译》第11期。 四川省旅游局成立后,从外事办转旅游局工作。一年,给了一项任务:开辟一条新的旅游航线,让四川的飞机率先从大陆飞到海外。李存修领着一个筹备小组,活动了几个月,北京跑了好几次,那时还没有改革开放的说法,领导们办事循规蹈矩,事情进展艰难。

一天, 突然听说带着一帮人要进京,李存修匆忙赶上了他们乘坐的那班飞机。因此改变了在京的日程,并以省政府的名义,领着李存修一起,进了国家民航总局,双方进行了半天的会谈。民航总局局长征求了在座6位司长的意见,最后同意了四川省的申请。在此之前,已跑过多次,但无效果。和总局局长出现后,事情办的十分顺利。那时,中国只有北京、上海和广州的飞机可以飞出境,成都作为中国大陆的第四个城市,让飞机飞到了海外。 1989年深秋的 一天,北京的朋友老杨约李存修去参加一个宴会。席间,他指着坐在首席上的一位灰白头发的外国人说:“那就是皮尔·卡丹先生,正在中国寻找合作伙伴”。

卡丹先生虽是位裁缝,但到任何国家,全是由国家主要负责人接见。那时正是“六、四”事件后不久,全世界的商家都不愿与中国合作,卡丹是进入中国第一人,属“破冰之旅”。

李存修一个人走到了皮尔·卡丹身边,向他进行了问候,并表达了愿与他合作的意向。他起身相互谈了约五分钟的话。两人决定:皮尔·卡丹先生即可到广州考察。他不久也邀请李存修到了巴黎,参观了他的居家、服装设计公司和商场。他的公司那扇陈旧的大木门与法国总统府只隔一条马路,斜对面。皮尔·卡丹站在自己的木门前,指着威严的总统府大门说:“几十年来,我一直在这里;可对面大门里的主人,却像走马灯一样换来换去,也不知他们换过多少茬了”。

很快,皮尔·卡丹西装被引进到江南各大城市,连续开了26家专卖店。随后也将皮尔·卡丹女装和童装等引入中国,为交流东西方服装文化做出了贡献。 李存修是用文学形式反应和报道发生在中国国内的国际领养事业的第一位作家。

1992年,李存修初次发现有海外的父母到中国内地的福利院领养无父无母的弃婴。从此就跟踪和关注这项事业近20年。

李的有关文章在报刊发表后,立即引起反响。国际慈善中心的负责人先后两次邀请李出国,逐个访问了几十个抱养了中国儿童的海外家庭,对这些自幼被抱离了祖国的孩子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包括营养、护理、健康、家教、上学、读书、医疗和社交等。在国内,同时还调查访问了二十几个省、市的福利院。李存修将全部过程前后两次创作出版了两部《爱心无国界》。此书由冰心老祖母亲自题写了书名。

书出后,有《南方日报》和《信息时报》两家报纸和《深圳周刊》一家杂志进行连载。有三十多家报刊杂志发表评论和信息。

弃婴,是人类社会弱势群体中最弱势的一个群体,需要全人类的关心和爱护。李存修的《爱心无国界》为传播和弘扬人类的博爱精神作出了一份有意义的工作。 1986年从四川调入广东工作。2002年退休后,主要进行旅游文化的考察、研究、著述和讲学。

2007年春天,当沂蒙山桃花盛开的时候,应邀赴沂蒙腹地蒙阴县的岱崮参加一个笔会。代表们白天上山看桃花,晚上就在驻地交流诗歌创作。李存修上山半天后,就从会上消失了,因为发现了沂蒙山中的崮群。

次日,请了当地文化馆的张馆长陪同,两日内连着攀登了三、四座比较典型、发育比较成熟的大崮,发现了这些崮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就是在每座大山顶部,有那么块突出的部位,它们像博士帽、像油篓、像雕堡、像笔筒、像女人的乳房……群崮林立、争耸天表、鬼斧神工、千姿百态、宛如画屏。当时李存修就回顾自己游遍世界各大洲、考察过地球上无数名山大川的经历,也未见过如此奇特神妙的崮群。从这些崮群,又想到了国内所熟悉的“喀斯特地貌”、“嶂石岩地貌”、“张家界地貌”和“丹霞山地貌”,但以上四种地貌全然不能代表山东沂蒙山内这种崮群的地貌,这应是中国更加稀奇和不可替代的另一类地形地貌。

李存修把这些发现和判断写成一篇“沂蒙望崮”,在北京的一家旅游文化杂志发表了。不久,《人民日报》“海外版”也发表了。杂志引起当地有关部门的重视,从北京正式请来了八、九位地质地理学大家,经过论证,正式定为“中国第五地貌——山东岱崮地貌”。

国内一位著名学者在一篇文章中说过这样两句话:“李存修从事外事旅游文化四十年所做出的那些事情,还不如在沂蒙山里最早认识了了中国的第五地貌”。这种评价是客观的,也是实在的。 自2010年3月8号自杭州开始,李存修以68岁的高龄开始对京杭大运河和隋唐大运河的徒步考察,共用了三年的时间,完成了行走、考察、采风、创作和出版五十万字的文化纪实作品《行走大运河》,填补中国运河研究史和文学史上的一项空白。途中除历经北京、天津和上海三大都市外,另外还经过了杭州、南京、济南、郑州和石家庄五座省会及29座地级市和73座县级市。于2011年10月底到达隋唐大运河北端的终点——河北涿州,这是一次对他的生活甚至生命的全面挑战。

在结集出版的文章中,其中一部分陆续在不同的报刊杂志发表。文章中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特别是对开凿“随唐大运河”的隋炀帝进行了新的评价。

杭州的《都市快报》于2012年的1月19号用整整两个版面报道了这一事迹,并称其为“中国‘走运’第一人。 2008年10月12日,为“央视九台”(人物聚焦栏目)作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中国交通旅游巨大变化专题外语节目,曾多次为央视旅游频道(周末新干线)作现场解说。接受香港卫视(二次)、广东卫视和广州电视(四次)、南京电视台、浙江电视台、青岛电视台、无锡电视台、济宁电视台、潍坊电视台、安丘电视台、茂名电视台、荆州电视台、三明电视台、梅州电视台、赣州电视台、玉林电视台及石嘴山电视台等专题采访。

曾为央视二台“倾国倾城” 栏目组特邀专家、撰稿人,已参加了该剧组在石嘴山、盘锦、昆山和日照等一些地市的城市与旅游发展的推广活动。

李存修在在大专院校和有关单位进行了六十多场旅游文化演讲:如北京二外、北京老年保健学会、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师大、华南理工、广州大学、韶关大学、河源旅游职业学院、四川大学、成都大学、阿坝九寨沟、浙江舟山、河南大学、河南洛阳、河北承德、江苏金肯学院、江苏江阴、江苏无锡和昆山、河南平顶山工学院、山东大学、曲阜师范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理工大学、鲁东大学、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潍坊学院、滨州学院、泗水县、沂水县、安丘县、临沭县、蒙山旅游管委会、淮安外语学校、广东旅院、福建厦门、青海西宁、宁夏石嘴山、安徽安庆、安徽来安、浙江远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海口及庐山中华老年保健高层论坛、广东民俗大讲堂和羊城学堂等。

李存修参加旅游策划或规划评审的地区和城市有:河南的平顶山、云台山,山东的威海、日照、沂蒙山、崂山、泗水,四川凉山自治州、简阳三岔湖景区,辽宁大连、盘锦、长海,安徽黄山、仙寓山,江西宜春、樟树、吉安、九江、婺源,广东英德、云浮、罗浮山、连州、台山上川岛、长洲岛,湖南郴州、永州,广西大容山、巴马长寿谷等。

从事外事旅游四十年,走遍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每一个省、市、自治区,考察了世界上六大洲共六十几个国家。

李存修多次担任评委工作。如“广东旅游十大首创之星”评委、“羊城新八景”评委、“广州市金牌导游大奖赛”总评委、“广东省网络文学大奖赛”评委、“广东省作家职称”评委等。

2007年5月18日,当选“中国十大当代徐霞客”。并代表被选出的“十大徐霞客”三次出席了在北京和江阴举行的“徐霞客国际研讨会”,并在会上作重点发言。

2006年11月,被香港卫视和广东省电视台推举为广东百位名人之一(广东省内旅游系统唯一入选者),并进行了一小时的专题旅游文化讲座。

2010年10月,被母校鲁东大学评为建校八十周年50名杰出校友之一。

2011年12月,被评为中国首届十大旅游风采人物。

李存修接受专访并有相关较长篇幅报道的报刊杂志有:《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新快报》、《信息时报》、《中国旅游报》、《中国老年报》、《中国中老年杂志》、《文化周末》、《杭州日报》、《玉林日报》、《张家界日报》、《齐鲁晚报》、《半岛都市报》、《日照日报》、《潍坊晚报》、《烟台晚报》、《济宁日报》、〈九江日报〉等及杂志〈春秋〉、《航空画报》、《长江周刊》、《深圳风采》、《看世界》、《名人》、《广东人事》、《第二课堂》、《跨越》、《采风》、《人间》等。2006年10月,散文“卢梭铜像前的思索”在第二届中国当代散文论坛评选中荣获“卓越成就奖”。作品获省级以上各种文艺奖项二十余次。

独自创作的电视风光片江西省井冈山下的《白鹭湖》(文学脚本)在深圳电视台播放(2001年)。

两次在北京参加全国翻译家代表大会和在山东烟台参加全国中青年翻译家经验交流会(1985年7月)。李存修发表在《中国翻译》杂志1985年第十一期的论文《论文学翻译的艺术效果》被选进上海市高等院校外语专业高年级教材,并获省级论文二等奖。 自70年代至今,李存修共发表文化及译作作品500余万字,先后出版《流花忆梦》、《皮尔·卡丹》、《爱心无国界》(一、二)、《西欧之旅》(上、下)、《丝路之旅》、《山东之旅》、《印度之旅》、《南美之旅》、《行走天地间》(两部)、《中国当代徐霞客笔记》等著作二十八部。主编了《岭南百景文学经典》等旅游丛书。其中《爱心无国界》由《南方日报》等三家报刊连载,三十几家报刊杂志发表评论或 消息。并获得2001年广州市最高奖“广州文艺奖”。人物散文集《小院里的部长》获广州市第二届文学艺术创作红棉奖(文学类)一等奖(2002年)。散文游记集《行走天地间》2005年获广州市最高奖“广州市文艺奖”。散文《苦涩的礼赞》获中国散文学会“罗庄杯”散文大奖赛二等奖。作品被选用和转载的几十篇,其中散文《记杨振宁》、《泰姬陵不是悲剧》、《卢梭铜像前的思索》、《莫斯科河,你流向何方?》和《兄弟》等先后被编 入国家级的“散文精选本”或“年度本”。《丝路之旅》等三本专著在海外再版。散文《风浪好望角》被选入香港高中三年级上学期语文课本(2005年版)。散文《卢梭铜像前的思索》被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选进《事业的境界----当代大学生文化读本》(2004年版)、亦被选为2002年、2008年、2010年北京、江苏、深圳等地高考模拟作文。《故地》被选入韩国大学〈当代中国文学精读〉(2002年版)。

李存修发表过作品的主要杂志和报刊有:《中国旅游》(北京)、《中国旅游文化》(北京)、《旅游》(北京)、《中国铁路文艺》(铁道部)、《航空画报》、(沈阳)、《旅游世界》(山东)、《旅游天地》(上海)、《西南旅游》(成都)、《旅游界》(广东)、《海外星云》(广西)、《特区旅游》(汕头)、《黄山》(安徽)、《北方文学》(黑龙江)、《都市美文》(大连)、《延河》(陕西)、《散文》(天津)、《散文天地》(福建)、《广州文艺》(广州)、《现代作家》(四川)、《红岩》(重庆)、《三峡》(湖北)、《青年文学》(成都)、《徐霞客研究》(北京)、《第二课堂》(广东)、《广东文艺家》(广东)、《深圳风采》及《人民日报》、《中国旅游报》、《大连日报》、《四川日报》、<西南都市报>、《龙门阵》、《江西日报》、《南昌日报》、《乌鲁木齐晚报》、《烟台日报》、《威海日报》、《玉林日报》、《文学报》、《南方日报》、《南方周末》、《羊城晚报》、《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深圳特区报》、《深圳晚报》……

2003年或2006年南京溧水县语文满分作文

2007年全国高考满分作文选登

北京高考作文题为: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朝诗人刘长卿在《别严士元》中的诗句。

曾经有人这样理解这句诗:1、这是歌颂春天的美好意境。2、闲花、细雨表达了不为人知的寂寞。3、看不见、听不见不等于无所作为,是一种恬淡的处世之道。4、这种意境已经不适合当今的世界……根据你的看法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体裁不限。字数800以上。

细雨闲花皆寂寞

细雨闲花皆寂寞,文人英雄应如是

寂寞是一根断了的红线,有心人紧紧抓着它,默默等待另一头的牵线人,即使那人早已远去。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每每读起这句,不禁感叹细雨与闲花的寂寞。当那迷蒙的小雨,一点一滴打落在罗衫之上,谁说这感情不滂沱?不然怎的浸湿了整件衣裳?当那柔美的花朵,飞舞旋转飘落在青石路上,谁说这感情不壮烈?不然怎的铺满了整条幽径?然而它们却是“看不见”“听无声”。

每个人都在心灵深处有一处花冢,埋藏那些滂沱凄美却不为外人道的情感。而这座花冢,被寂寞上了一道锁。

纳兰是寂寞的。他的好友曾叹:“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无疑,他是相国公子,御前侍卫,人人歆羡。然而,在他的内心深处,却埋着深深寂寞。他在小院中拾得翠翘,却“何恨不能言”,只能叹一声“已经十年踪迹十年心”。他向往平淡与朴实,然而这愿望在世人眼中便如那细雨,任是将自己打得全身冰冷,也只是无声而已矣。纳兰的寂寞是一个人的悲伤。

李煜也是寂寞的。王国维说他“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那些打小便坐在龙椅上的孩子们,往往是没有朋友的。即使生身纸醉金迷,终日灯红酒绿,也抵不过夜深人静时无人诉衷肠的寂寞。尤是南唐灭亡之后,家国之恨降临在这个还不成熟的皇帝身上,更是加了一抹寂寞的灰色在他心头。他的寂寞也是无声的,但却不是无形的。他以自己的真性将那一片片寂寞的花瓣铺在宣纸之上,将其化为“一江春水”,化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人间词话》中有批语:“词至李后主,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李煜的寂寞是那个动荡年代的悲伤,但却开启了词的新时代。

陆游在沈园写下“红酥手,黄縢酒……”将寂寞定格在唐婉的记忆之中。王维在叹“遍插茱萸少一人”时,将寂寞注入知音好友心中。元稹以阳刚之手书下“白头宫女在,闲坐话玄宗。”道出了那红墙深院里,一个个寂寞灵魂的心声。诗人手中那根红线,另一端系着笔。巨大的情感沉淀后,化为无声,也化为挥笔的动力,让细雨的闲花,变得铿锵有力,永不磨灭。

其实,还有一些人的寂寞,甚至不止于文学上的作用。被贬伊犁,他的寂寞岂是常人能及,但他却高唱“苟利国家生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造福了一方百姓。韩愈被发配潮州,爱女于途中。他的寂寞悲叹却化为了治国的动力,他在那个边远小城兴教育,修水利,受到所有百姓的拥戴,那潮州的山水竟尽姓了韩。

他们的细雨不止于沾湿了衣裳,更落在了厚重的土地,滋润了一方水土;他们的闲花也不止于铺满路面,更深嵌土地,“化作春泥更护花。”他们的红线那端,是苍生百姓!他们将寂寞化为动力,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一个人的寂寞可以被印在书上,刻在碑上,这寂寞是美丽的,是供人欣赏的。但没有哪一座碑可以永恒过山水,韩愈的故事告诉我们,那些英雄的寂寞是奉献,我们应该恭敬地去仰望。

阅卷老师点评

在一个“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龄,在一个“嘻哈”盈耳、“娱乐至”的年代,在一个决定前途命运、两个半小时完成所有试题的场合,一个中学生会怎样完成一篇高考作文?

于是阅卷中我们看到,更多的考生选择了谈“恬淡”,不约而同地让伟大的古人李白、陶渊明、苏轼佐证自己的观点,尽管不知何为真正的恬淡;更多的考生选择了写“春天美好的品格”,让华益慰、王顺友、“微尘”等“感动中国”的人物作为事实的论据。正当大家慨叹让最不懂寂寞的学生写一篇“何谓寂寞”的文章有多么不容易的时候,这样的一篇文章出现了。于是阅卷六组的全体老师兴奋起来,奇文共赏,一人点评一句———

这篇文章最突出的特点是立意深刻,脉络清晰。文章开篇点题,由诗句感叹寂寞,把“细雨闲花”的“迷蒙”“柔美”拓深为情感的滂沱壮烈,即“每个人都在心灵深处有一处花冢”,“而这座花冢,被寂寞上了一道锁”。接着以纳兰性德和李煜为点例,来阐释寂寞为何,即“寂寞的意义”。第六段列举陆游、王维、元稹,将寂寞升华为“巨大的情感沉淀后,化为无声,也化为挥笔的动力,让细雨的闲花,变得铿锵有力,永不磨灭”。第七段内容上又进了一层,由“一个人的寂寞可以被印在书上,刻在碑上,这寂寞是美丽的,是供人欣赏的‘拓展为’、韩愈式的寂寞是奉献,让人仰望”。

这篇文章可以看出作者丰厚的材料积累和深厚的思想沉淀,是一篇颇有韵味的考场作文。

山东高考作文题为:

请以《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为题写800字文章,自拟题目,自选主题自选文体,文体特征明显。满分60分。

花开两岸

生命之中总有一些记忆深埋在我们心底,尽管时间飞逝,它们也不会因此而消了颜色,褪了芬芳,反而在时间的冲洗下愈加鲜艳,成为温暖我们一生的财富。

记忆是花种,在时间流水的滋润下,开出了迷人的花。

还记得那个叫李春燕的汉族女子,嫁入苗寨,从此便成了照亮苗家的月亮。她居住的那座吊脚 楼,她昏黄灯光下整理欠条的背影,她急步于山寨间行医治病的身姿一次次地出现在我的记忆中,时间越久,越给我长久的感动。她的无私,她的奉献,她的坚持就如同一朵玫瑰,散发着大爱的芬芳,弥漫在记忆里,时间越久越浓郁。

记忆是花香,在时间之风的吹动下,飘散到更远的地方。

还记得记忆中那个叫王雪原的男子,毅然站出来揭开医药费的黑幕,不惧丢掉工作,不惧恐吓与报复,他让丑行暴露于光明之下,正义得到伸张,他的壮举让我们拥有了今天更为透明的医疗费用制度。他的勇敢,他的牺牲,他就如同一支清濯的莲花,散发着大义的芬芳,弥漫于记忆中,时间越长越浓烈。

记忆是时间长河两岸的繁花,时间不仅不曾让它们风化,还给了它们滋养,让它们愈加美丽。

还记得一人一马的邮路上的王顺友,教我敬业;还记得为友守墓30年的陈健,教我守诺;还记得舞出千手观音的邰丽华,教我不屈;还记得生命中无数帮助过我的人,教会我爱……他们都是记忆长河旁的花,用馨香沐浴着我。他们教给我的,都成了我一生的财富,它们不会被风化,而会随时间的风、时间的流水传到心底,浸润全身,恩泽我的一生。

这些让我感动,让我成长的记忆永远不会被风化。相反,它们会在时间长河的两岸开满迷人的花,装点我的人生。

花开两岸,记忆永存。

蔷薇.故乡

席慕容说:记忆是无花的蔷薇/永远不会败落。

阔别故乡多年,我才吟出这一句诗的滋味。或许,“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关于故乡的记忆经历时光的打磨,反而愈发清晰了。

梦中常常回到故乡。那是一个安谧的小山村,夏日的午后,似睡非睡间,总有几声欢快的蛙鸣,老牛“哞—哞 —”的呼喊。有时又回到村前的小溪旁,和傻丫等小伙伴玩笑嬉戏,水花常常溅在挽起的裤管上……宿舍的人说我常常在梦中笑出声。

时间就像是一条宽广的河流,缓缓地从大堤上流过,洗去了尘埃,濯新了记忆。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栩栩如生浮在我眼前,六年来从未消失过。我常常怀念那些淳朴的乡亲,他们是不是也同样惦念着漂泊在外的伢子呢?

初到城市,我紧紧握住小叔的衣襟不敢放开。那些红烛,灯光,悠扬的萨克斯,快节奏的列车……一切向我涌来,让我不知所措。想像中的城市应该是多一些安宁和淳朴的,一如我的故乡,那个多年来魂牵梦萦的地方。

时间有时候很慢,特别是久久收不到家信的时候,我在日历牌上用鲜艳的红笔圈出每一个收信的日子。对我来说那一天是新年,是最值得铭记的日子。圆圆圈圈,红色有时密有时疏地散落在每一本日历上,记载着好多关于故乡的记忆。日历不只明示给我时间,更给了我许多美好的记忆。也许,这就是余光中先生所说的“根”的感觉吧。

问及故乡,回信中常说哪里变了,哪里没变。于是关于故乡的记忆也一点点修整,一点点美好。时间固然更改了故乡昔日的容颜,却风化不了她在我心中的记忆。

某日在键盘前敲文字,洋洋洒洒一片全是记忆中的故乡。隔几日汇款单来了,除了稿酬,还有一句:

记忆是无花的蔷薇/永远不会败落—席慕容

拿到单据的那一刻,泪水盈满面颊。我不知道是谁特意写给我的这句话,也许他/她也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吧。记忆中的故乡,时间愈久便愈有分量。时间又怎会风化她在我心中的记忆呢?

我的故乡,我心中的无花蔷薇,千载盛开……

北京: 沉默的父爱

6岁。

操场上,一个小男孩学着骑车,旁边站着他的父亲。没有一句指导,没有一丝安慰,小男孩自然是摔了又摔,双腿早已是鲜血淋漓。终于,孩子坐在地上,哭了,哇哇大哭。父亲依旧是那么笔挺地站着,眼中满是不屑与冷漠。孩子多么渴望爸爸的鼓励。没有;孩子多么渴望爸爸的拥抱,还是没有。只是那双空洞的眼睛,让孩子感到冷酷与无情。终于,孩子不哭了,倔强地站起来,跨上车,开始又一次的尝试。父亲早已是兴趣索然,转过身,迈着大步,走了。身后又是一阵金属与地面的摩擦声,父亲只是不经意地回了下头,手却在颤抖。孩子站起来,想着刚才父亲冷漠依旧的眼神,两行热泪莫名其妙地滑过他的脸颊。一步、两步、三步……父亲的脚步声依旧坚定。

16岁。

礼堂里,当年的小男孩被人群簇拥着走上了奖台。又一次高举奖杯,又一次欢呼如潮。紧拥着荣誉,在闪光灯不停的闪耀下,孩子艰难地寻找他的父亲。人群中,唯独没有他,台下座位上,只有一个他。瞬间,礼堂仿佛空荡荡的,只有孩子与他的父亲在对视着。还是那么冷漠,依旧是如此不屑。父亲那空洞的眼神让光芒万丈的奖杯褪色。站起身,走向自己的儿子,一把夺过紧拥着的奖杯,父亲毫不犹豫地把它交给后台的老师。两行热泪又一次不由自主地流淌下来,一步、两步、三步……父亲的脚步声依旧坚定。

昨天。

校门口,一位青年与他的父亲作着告别。没有寒暄,没有宽慰,没有拥抱,没有一句话。直视着父亲,他的皱纹又深了,他的黑发中又添了些灰白。眼睛里滚着泪水,压抑着。在模糊中,父亲那冷漠的眼神里也有些光亮。颤抖的手伸向自己的儿子,半空中停住了,又缩了回来。向门口指了指,父亲又转过身,没有动。远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及近拐角,父亲定住了,回过头,瞥了一眼,看到儿子。青年人也注视着他的父亲,压抑不住的泪水终于流淌下来。沉默中,心中是那么温暖,一步、两步、三步……

今天。

考场上。有一个孩子在写着沉默的父爱,心中充满感激与骄傲。

我的父亲,他的感情如绵细的秋雨,柔和的春风,没有大起大落,只是淡泊沉默罢了。

沉默的父爱———我很感激它。

2007年福建省高考的满分作文:

季节

还没到深秋,林子里到处都是落叶。人道“天凉好个秋”,老根的肚子里却在煮开水。

吸完一袋烟的老根看着在旁边削地瓜的小根道:“娃儿,明天俺们可以去上学了,你以后要好好读书,以后考大学、移民,不要一辈子在这边没出息!”小根眼睛亮了亮,并没出声。

清晨的林子到处都是鸟叫声,似乎在送别多年的朋友。老根领着小根,背着包去搭车上县城。一片落叶悄然落进了小根的包里,存了一段岁月。

小根读的是个民办高中,不仅教学质量差而且学费贵,但中考落榜的他没有别的选择。看着父亲拿出一叠皱皱的钞票交给老师,他的心都酸了,但脑子却很清醒,时刻告诉自己一定要好好读书,不负所托。这还是个秋季。

树林里的鸟叫得更欢了,老根在扫落叶,他扫着扫着脸上就会露出笑容,似乎那不是落叶,而是儿子的成绩单。

小根每个月都会寄信回家,不让孤独在家的老根担心。顺便报上自己每个月月考的分数,告诉父亲,儿子行。

春天将来,年关已过,小根又得踏上去往学校的路,但学费还没着落。开学日期已近,老根一直在亲戚家奔走,希望借足钱给儿子交学费。小根还是去上学了,只是去的路上心很疼。这是一个差点下雪的春天。

老根又收到了六封信,正准备煮上地瓜粥给将回来的儿子吃,却又收到了第七封信,小根退学了,要去打工。老根红着眼看信,“爸,我读不读大学不要紧,重要的是不能再让你受苦受累,不然我会后悔一辈子的。”这是一个没有蝉叫声的夏天,没有人敢吵到老根,因为他的眼睛里有火。

小根真的去打工了,但没有经验的他差点被骗去做“传销”。当他提着包回到林子的时候已是第二个秋天,辛苦两个月的他只带回两行泪。

今年的秋天不一样,林子里没有落叶,小根带着他离开后学校寄来的学费全免通知书上学去了。他相信,明年(高三时)的夏天是凉爽的,愉快的……

季节

怀念从前,季节总如歌般行吟。当春来到时,就有“桃之夭夭”的景致;当夏来到时,就有“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生机;当秋走近时,会有“晴空一鹤排云上”的诗情;当冬走近时,会有“窗含西岭千秋雪”的韵致。

那该是怎样的乐趣,怎样的生活?

有四季伴你前行,生活的路多姿多彩,一路蜂忙蝶舞,一路花香弥漫。

而如今?

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于是春天的草没有了立足之地;土地水泥化了,夏天的溪流没有了流淌的床;清洁工扫得勤快,秋天的落叶没有了归根之所;扫雪车多了,冬天的雪没有了消融之家。

工厂的烟囱多了,挺拔的大树多了,宽阔的大道有了,山间宁静的小路没了。

哎,我们多么可怜啊。办公室一族无论严寒或酷暑,总有空调机调节室内温度。办公室似乎可以称得上“四季如春”,可君不见那里面的空气如何的污浊!

一名演员,必须在酷夏顶着大太阳穿冬天的棉袄,还要对着摄影机微笑,显得“很温暖”。外面,明明大雪飘飘,她还要穿着清凉的夏装在台上演出,演出夏天的味道。

可怜的人哪!

季节,如此与他们格格不入。季节很艰难地想走近他们,他们有些人却用手一挥,摆开了四季。

有的人汲汲追求,追求财富,追求地位名望,所以他们厌恶四季,一年到头只要能西装革履,风风光光就行。这些人,是季节该抛弃的人!

可是,绝大部分的人是可怜的。他们喜欢季节,可是他们的工作时间安排表上,没有安排与四季见面玩耍的时间。他们是被迫离开季节的。

能不可怜他们吗?

什么时候,还能够有像李清照那样与朋友一起“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时光;什么时候,还有机会去原野桥畔领略“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清爽?

城市在一座座地建设着,为何不给季节留一个空间,让他们在城市安家?不要只让季节在稻田走过,也让季节在城市与人为伴。

怀念从前,向往明天。希望明天,季节在城市扎根发芽,开花,如歌般行吟。

2007年湖北高考优秀作文“2007年湖北高考优秀作文:

回归母语的本源

华灯初上,呷一口清茶,指尖轻轻滑过泛黄的《诗经》,是何等逍遥自在!

雨后初霁,心与天空一样澄明,细细品味宋词的字字珠玑,又是何等酣畅淋漓!

无论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缱绻,还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都是母语带来的美感与享受。

我们应该远离多元文化的浮躁,回归母语的本源,灵魂才更加充实自然。

母语是我们最初的语言,如同母亲的乳汁般滋润心田,哺育灵魂。母语对民族是生存发展之根,对国家是源源不断的动力。在这个喧嚣纷杂的时代,我们开始崇尚新潮的外来词汇,“酷”、“卡哇依”声声入耳,最传统而最丰富的母语却淡褪了视线,我们开始趋之若鹜地报考托福雅思,报名的队伍蜿蜒数十米,而母语的等级测试却鲜有出现。

不禁疑惑,我们的母语怎么了?我们究竟应如何对待母语? 远离浮躁,回归母语,我们将传承悠久的中华文化。肩负民族振兴的大旗,年轻一代怎容得忘记母语?

武汉某重点高校曾有规定,报考研究生者必须背诵《论语》《老子》,因为这虽似艰深难解的古文却包含了儒道思想的精髓,此举一出,好评如潮。

真正掌握了母语,回归母语经典,文化的火种才得以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远离浮躁,回归母语,我们的灵魂将更加充实和美丽,先秦的诗经楚辞,魏晋的乐府双璧,盛唐两宋的诗词雅韵,明清的小说散文,都源源不断地为精神注入营养。“青青子矜,悠悠我心”的求贤者渴;“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的缱绻情思;“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壮志难酬;“苍山负,明烛天南”的瑰丽风光都深深地印在我们灵魂深处。

远离浮躁,回归母语,我们一样跟上时代的节奏,高速发展中的中国,正向世界展示焕然一新的面貌。据显示,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已经加大推广汉语学习的力度,在法国,汉语已将成为第三多的选修语种。那么,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是否应更重视母语的学习呢?学习母语,更能促进对外来文化的学习,更能融入全球的趋势,展望未来,博览古今。

回归母语,我们将传承文化,提升灵魂,紧随时代! 拨开浮躁的乌云,母语将展现一片明朗的天空!

2007江苏优秀高考满分作文选登

怀想天空①

仓皇南飞的大雁不知又带走了谁的思念。天空仍然很蓝,不知是人们的爱点亮了天空,还是天空照亮了人们心中的爱。

一个人的天空

在这古老的东方大地上,生活着一位歌者,他用自己的爱筑起了一个舞台,用这个舞台的所得为那些失学的孩子撑起了一片天空。丛飞,那个在与癌症作斗争的男子,捐出了自己的所有,却没有想到去治疗自己的不治之症。丛飞走了,带着自己对失学儿童的爱飞走了,飞向自己那片蔚蓝的天空。有人说:“丛飞的所作所为,并不能让每一个孩子的眼中都铺满灿烂的阳光。”但是,正是丛飞用自己的歌声唱出的那片天空,刺痛了我们的双眼,让慈善事业的大门逐渐开启。这是爱的天空。

三个人的天空

你能想象一个人从万丈悬崖跌落下来,是什么后果吗?是灭亡,还是幸存?几年前的那件缆车事故,至今让人历历在目。当一辆坐着享受天伦之乐的三口之家的缆车从缆绳上跌落的时候,只见四只手同时托起一个不大的身体,也同时托起了一个脆弱的幼小的生命,然而这两双手的主人却义无返顾地逝去了!这是父母为自己的孩子撑起的一片由血和肉组成的天空!有人曾说:“那件事故发生后的第二天,天空显得异常恬静。让人看了有一种想家的冲动。”是的,当父母用自己的双手呵护着自己的孩子的时候,一片永远也看不到风雨的天空,就在孩子们的头上铺展开来。这也是爱的天空。

一群人的天空

为什么这个古老国度的慈善指数总像一个不想长大的孩子?为什么人们总是在一张张充满中彩希望的“小纸片”上去关注福利事业?为什么人们总爱追问一个个富翁的资产,而不去关心富翁们对慈善事业的捐款?但是,青岛出现的那个爱心团体,却努力地改善着这一切。“微尘”,这个爱心团体见证了一张张不同的面孔,

却有同一个名字——微尘!人们早已不去追究“微尘”到底是谁,他究竟捐了多少钱。因为,了解这个团体的人都成为了“微尘”的一员!“微尘”,寻觅不到却又随处可见,自认渺小却又成就伟大!它代表了一个城市的良心!看啊,远方慈善事业的天空,已露出了鱼肚白。这更是爱的天空。

一个人的爱是渺小的,但是两个人、三个人甚至是一群人呢?当人们的爱汇聚起来,天空就被人们的爱点亮,同时,这由爱点亮的天空,又指引着芸芸众生,去点燃更多人心中的爱。